
周敦颐(1017-1073),北宋著名哲学家,字茂叔,道州营道(今湖南道县)人,世称濂溪先生。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,其学说融汇儒释道,构建了以“太极”为核心的宇宙观。代表作《太极图说》《通书》为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。其散文名篇《爱莲说》以莲喻君子,倡导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洁品格,广为传诵,对后世思想与文化影响深远。
《爱莲说》 水陆草木之花,可爱者甚蕃(fán)。晋陶渊明独爱菊。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。予独爱莲之出淤(yū)泥而不染,濯(zhuó)清涟(lián)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(màn)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植,可远观而不可亵(xiè)玩焉。 予谓菊,花之隐逸者也;牡丹,花之富贵者也;莲,花之君子者也。噫!菊之爱,陶后鲜(xiǎn)有闻。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?牡丹之爱,宜乎众矣!
白话翻译 水上、陆地上的草木之花,值得喜爱的非常多。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。自唐朝以来,世人非常喜爱牡丹。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,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。(它的茎)中间贯通、外形挺直,不生蔓不长枝,香气远播更显清芬,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,人们只能远远观赏而不能轻易玩弄。 我认为,菊花是花中的隐士;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;莲花是花中的君子。唉!对于菊花的喜爱,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。对于莲花的喜爱,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?对于牡丹的喜爱,当然就很多人了! 解析1. 主题思想 通过对比菊花、牡丹、莲花三种花的象征意义,歌颂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高洁品格,表达对君子人格的推崇,暗讽世人追逐名利的风气。2. 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:以莲喻人,将莲花特性与君子品德相呼应(如“中通外直”喻胸怀坦荡,“不蔓不枝”喻不攀附权贵)。 对比衬托:用菊花的隐逸、牡丹的富贵对比莲花的君子之风,突出莲的独特价值。 语言精炼:句式长短错落,骈散结合,“焉”“噫”等虚词增强抒情性。
3. 文化意象 菊:象征淡泊避世的隐士(道家情怀)。 牡丹:象征世俗荣华(唐代以来社会风气)。 莲:象征儒家理想中的君子——洁身自好、坚守道义。4. 作者思想 周敦颐作为理学开创者,借莲表达对内在德行的追求,强调在污浊环境中保持人格独立,体现了宋明理学“修身立节”的精神内核。 “莲”的七德与君子之喻成为后世文人画、诗词的经典题材。 文中“出淤泥而不染”被广泛用于形容清廉自守的品格,如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曾引用此句赞晴雯。 周敦颐本人晚年隐居庐山莲花峰下,建“濂溪书堂”,身体力行君子之道。 此篇仅119字,却融合了哲学思考、审美判断与道德批判,堪称中国古代小品文的典范之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兴泊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