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庸之道,并非平庸,而是恰到好处的智慧。
作者:烛火
天下之理,惟中庸最难。
不偏不倚,无过无不及,才是人间至理。
人心总易走极端,能守中道者,方是真豪杰。
最高明的处世哲学,就藏在中庸二字之中。
图片
执两用中,破偏执之贼人心一旦偏执,就如狂马脱缰,再难回头。
孔子曾说中庸其至矣乎,民鲜能久矣。
只因世人非左即右,总难把握那个恰当的度。
唐代名将郭子仪,一生深谙此道。
安史之乱时,他率军收复两京,功冠诸将。
朝廷对他猜忌日深,宦官屡进谗言。
他却从不居功自傲,亦不卑躬屈膝。
每次诏书下达,他皆即刻奉诏,毫无怨言。
鱼朝恩曾掘其祖坟,他却淡然处之。
皇帝问起此事,他垂泪道:臣久主兵,不能禁暴,军士残人之墓,固亦多矣。
此臣之罪也,非朝恩之过。
一言既出,满朝叹服。
他手握重兵时,从不结党营私;身居高位时,始终谨守臣节。
晚年儿孙满堂,七子八婿皆显贵,却无人敢逾矩。
八十五岁寿终,赐谥忠武,配享代宗庙庭。
《中庸》有言: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时中。
郭子仪之所以能功高震主而主不疑,位极人臣而众不妒,全因他始终守中。
不偏不倚,方能善始善终。
图片
素位而行,破妄念之贼世人多好高骛远,总羡慕不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《中庸》却说: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
一个人能安守本分,不生非分之想,便是极高明的境界。
清代名臣张廷玉,一生恪守此道。
他侍奉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居官五十年。
始终以中正平和之心,处波谲云诡之朝。
雍正对他宠信有加,甚至破例让他配享太庙。
他却从不结党,不揽权,不越矩。
每日黎明即起,黄昏即息,处理公文一丝不苟。
同僚争权夺利时,他退居幕后;皇帝咨询政事时,他只说分内之言。
乾隆即位后,对他日渐冷淡。
他依然谨守臣节,不急不躁。
晚年屡遭训斥,却仍恭敬如初。
最后虽遭削爵,仍得配享太庙,成为清代唯一获此殊荣的汉臣。
《中庸》有云: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
张廷玉之所以能历三朝而不倒,全因他素位而行。
不妄想,不越轨,方能处处自在。
图片
致中和,破极端之贼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
《中庸》开篇即说: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
能达到中和境界,天地便各归其位,万物便生长繁衍。
宋代文学家苏轼,一生坎坷,却总能在极端间找到平衡。
新党执政时,他因反对激进改革被贬;旧党上台时,他又因批评全盘否定新政再贬。
可他从不走极端,总是在寻找中间的智慧。
被贬黄州时,他开荒种田,自称东坡居士。
与农夫饮酒,同渔夫唱歌,写下无数千古名篇。
再贬惠州时,他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晚年贬至海南,依然办学育人,传播文化。
他曾在《答谢民师书》中写道:作文之道,当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常行于所当行,常止于所不可不止。
这不正是中庸之道的生动体现吗?
不极端,不固执,方能应变无穷。
苏轼之所以能成为千古文豪,全因他深谙中和之理。
在顺境中不骄,在逆境中不馁,始终保持一颗平和之心。
图片
结语中庸之道,看似平常,实则至高至深。
能执两用中,可破偏执之贼;能素位而行,可破妄念之贼;能致中和,可破极端之贼。
人生在世,若能守中道,持中和,便可在纷扰世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。
点个赞吧,以中庸之道处世,万事皆可从容应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兴泊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