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佳丽地,金陵帝王州。
南京城,中国“四大古都”之一,被誉为“六朝古都”、“十朝都会”,它北濒长江,南拥群山,钟山龙蟠,石城虎踞,自古就有“帝王之宅”的美誉。
其历史跨越了近1800年的建都史和更为悠久的文明史,是中国四大古都中唯一位于南方的都城,其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分合、兴衰紧密相连。
南京的崛起始于三国时期的东吴。公元229年,孙权迁都至此,称建业,这是南京首次成为一国都城。他依托天然山形水势修筑了“石头城”,奠定了南京作为军事重镇的基础。
西晋末年,中原陷入“永嘉之乱”,晋室南渡,于公元317年建立东晋,定都于此,改称建康。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文明的大规模衣冠南渡,使得华夏文明的正统得以在南方延续,南京也从一方重镇一跃成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为何有六朝、十朝、十三朝之说
大多的古都城都会有不同数量的朝代说法,南京城也不例外,其中“六朝古都”是最广为人知的标签,而“十朝都会”“十三朝古都”的说法也常出现在历史研究与城市宣传中。
为何一座城市会有三种不同的建都数量表述?并非历史记载存在矛盾,而是源于对“都城”的定义标准不同。
六朝:正统性标尺下的 “南方文明轴心”
“六朝古都”是南京建都史的“基准版本”,也是学界公认的最严谨表述,其核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六个连续的正统王朝,即东吴(229-280 年,定都建业)、东晋(317-420 年,定都建康)、南朝宋(420-479 年,定都建康)、南朝齐(479-502 年,定都建康)、南朝梁(502-557 年,定都建康)、南朝陈(557-589 年,定都建康)。这一划分的关键标准,是传统史学的“正统性”与“政权完整性”。
从正统性来看,六朝均被载入《二十四史》这类 “正史”,且拥有完整的帝王世系、官僚体系与礼乐制度。东吴虽与魏、蜀三足鼎立,但《三国志》将其列为“吴书”,承认其割据政权的合法性;东晋作为西晋的延续,承接了中原文化正统,司马氏皇族的血脉使其成为 “衣冠南渡” 后汉文化的代表;宋、齐、梁、陈虽均为 “禅代” 而立,但均遵循 “改朝换代” 的传统仪式,且在江南地区维持了稳定的统治,被后世视为 “南朝正统”。
从政权完整性来看,六朝定都南京(建业 / 建康)的时间均超过 20 年(最短的齐朝 23 年,最长的东晋 103 年),且构建了成熟的都城体系——东吴修建太初宫与石头城,东晋扩建建康宫,南朝时期形成“外城 - 内城 - 宫城”三重格局,秦淮河畔的商业区与寺庙群也持续发展,使南京成为当时南方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这种“长期稳定 + 体系完整”的特点,让“六朝”成为南京建都史的核心标杆,至今仍是史学界的主流表述。
十朝:视野拓展后的“多元建都叙事”
“十朝都会”的说法兴起于近代,是在“六朝”基础上,纳入了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政权,即南唐(937-975 年,定都金陵)、明朝(1368-1421 年,定都南京)、太平天国(1853-1864 年,定都天京)、中华民国(1912-1949 年,定都南京)。
这一划分的标准,从“传统正统王朝”拓展到“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政权”,兼顾了政权的历史地位与南京城市功能的演变。但与“六朝”相比,在完整性或正统性上会有所欠缺。
十三朝:争议中的“宽泛统计视角”
“十三朝古都”是更宽泛的说法,目前尚无统一标准,主流版本是在“十朝”基础上,再纳入三个短暂或有争议的政权:桓楚(仅存续1年,403-404年)、南宋(1127年,临时都城)、汪伪政权(1940年-1945年)。
但不同学者对这三个政权的认定存在分歧,核心争议点在于:是否承认短暂政权、傀儡政权的“都城资格”。
无论 “六朝”“十朝”还是“十三朝”,本质都是对南京历史厚度的诠释。这座城市从六朝的 “南方文明轴心”,到十朝的 “多元政权舞台”,再到十三朝的 “争议性补充”,始终扮演着中国历史特殊节点见证者的角色。
不同的建都数量说法,非但不是历史的矛盾,反而让南京的古都身份更具层次感。如今,南京的六朝博物馆、明孝陵、中山陵、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遗迹,共同构成了三种说法的物质载体,诉说着这座城市“因建都而兴,因历史而重”的独特品格。
各朝代简介:
1. 东吴:南京建都史的开创者
南京的“都城生涯”,始于东吴政权的抉择。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割据,江东地区在孙权的经营下逐渐形成独立势力。公元 229 年,孙权在武昌(今湖北鄂州)称帝,后出于巩固江东、抗衡曹魏与蜀汉的战略考量,毅然决定迁都建业(今南京),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王朝都城,彻底改变了此前南方城市无正统都城的格局。
公元 280 年,西晋灭吴,建业改称建邺,后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,改名为建康。尽管东吴政权存续仅 59 年,但其定都建业的选择,为南京后续成为 “六朝古都” 埋下了伏笔,也开启了江南地区从“蛮夷之地”向“文明腹地”转变的序幕。
2. 东晋:衣冠南渡后的文化熔炉
西晋末年,“永嘉之乱”爆发,中原地区陷入匈奴、羯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混战,大批中原士族带着百姓渡江南迁,史称 “衣冠南渡”。公元 317 年,西晋皇族司马睿在江南士族的支持下,于建康称帝,建立东晋,南京由此成为维系中原文化正统的 “避难所”。
东晋政权虽偏安江南,却在103年的存续中,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与文化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正是在东晋时期,建康从一座军事都城,真正转变为兼具政治权威与文化魅力的大都会,为后续南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3.南朝宋:乱世中的疆域巅峰
公元 420 年,东晋权臣刘裕废晋恭帝,自立为帝,国号“宋”,史称“南朝宋”或“刘宋”。刘裕出身寒门,凭借军功崛起,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,不仅巩固了建康的都城地位,更通过北伐收复了中原部分失地,使刘宋成为六朝之中疆域最辽阔的朝代:北抵黄河,南至交趾(今越南北部),东达东海,西及益州(今四川),国力一度远超同时期的北方政权。
公元 479 年,萧道成废宋顺帝,建立齐朝,刘宋政权落幕,但它留下的疆域与文化遗产,仍深刻影响着后续朝代。
4.南朝齐:短暂却精致的王朝印记
南朝齐(史称 “萧齐”)是六朝之中存续时间最短的朝代,仅 23 年(479-502 年),但在这短暂的时光里,建康城依然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。萧齐的建立者萧道成出身兰陵萧氏,虽在位仅 4 年,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:精简官僚机构,减轻百姓赋税,整顿吏治,试图扭转刘宋后期的腐败局面;同时,他重视文化教育,在建康设立国子学,鼓励贵族子弟与平民学子就读,推动了文化普及。
尽管萧齐后期因皇室内部争斗陷入混乱,最终被萧衍取代,但它在文化理论上的成就,却成为六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5.南朝梁:佛教鼎盛与文学辉煌
公元 502 年,萧衍废齐和帝,建立南朝梁(史称“萧梁”),这位在位48年的梁武帝,不仅是六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更是将建康的佛教文化与文学艺术推向巅峰的关键人物。萧衍笃信佛教,曾四次“舍身同泰寺”,迫使群臣用重金将其“赎回”。
此举虽耗费国力,却也推动了佛教在江南的普及建康城内寺庙林立,最多时达500余所,僧尼人数超过10万,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的诗句,便是对当时佛教盛况的生动描绘。
然而,萧梁后期因 “侯景之乱”(548-552年),建康城遭到严重破坏,宫城、寺庙多被焚毁,人口锐减。公元 557 年,陈霸先废梁敬帝,建立陈朝,萧梁灭亡,但它留下的佛教文化与文学遗产,却成为南京历史中难以磨灭的印记。
6.南朝陈:六朝的落幕与文明的延续
南朝陈是六朝的最后一个朝代,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 “陈” 为国号的王朝。建立者陈霸先出身寒微,凭借平定侯景之乱的军功崛起,他在位期间致力于重建建康城:修复被焚毁的宫城与城墙,恢复秦淮河畔的商业活动,安抚流民,使建康逐渐从战乱中恢复生机。
公元 589 年,隋文帝杨坚派遣大军南下,攻破建康,陈朝灭亡,六朝时代正式落幕。隋朝为消除南京的“王气”,下令拆毁建康城的宫殿与城墙,将其改为“蒋州”,南京由此从都城沦为普通州府。但六朝时期在南京积累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,却从未消散。
7.南唐:五代十国的江南文化绿洲
五代十国时期,南唐烈祖李昪在金陵建立政权,虽仅存续 38 年,却是当时南方经济最发达、文化最繁荣的政权之一。南唐定都金陵后,修复了六朝时期的建康城遗址,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南唐宫城(今南京中华门内一带),并大力发展科举、文学与艺术,后主李煜的诗词千古流传,宫廷画院的 “徐熙野逸”“黄筌富贵” 两大画风影响后世千年。尽管南唐是区域性政权,但它让南京在六朝之后重新成为南方都城,为城市历史延续了文脉。
8.明朝: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城
大一统王朝的初期都城,1368 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改金陵为应天府,定为明朝都城。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性大一统王朝的都城。明朝在此修建了世界最大的都城城墙,建造了明故宫、明孝陵等标志性建筑,设立国子监与六部衙门,使南京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。1421 年,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,但南京仍作为“留都”保留六部建制,其“都城地位”持续 200 余年。
9.太平天国:农民政权的“天京符号”
1853 年,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南京,改名为 “天京”,定为都城,直至 1864 年被清军攻破。
10.中华民国:近代共和的“首都记忆”
1912 年,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,宣布南京为临时首都;1927 年,国民政府定都南京,直至 1949 年。这一时期的南京,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枢纽:修建了中山陵、国民政府大楼(今江苏省委省政府所在地)、美龄宫等近代建筑,发展了铁路、公路与近代工业,同时也见证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。作为中国第一个共和政权的首都,中华民国时期的南京承载了近代中国的国家记忆。
11.桓楚:东晋末年的短命割据政权
公元 403 年,东晋权臣桓玄废晋安帝,自立为帝,国号 “楚”,定都建康(南京),史称 “桓楚”。但这一政权仅存续1年(403-404 年),便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推翻,晋安帝复位。
12.南宋:战乱中的临时政治中心
1127 年,“靖康之变” 后,宋高宗赵构南渡,曾短暂驻跸建康(今南京),并将其改为 “行都”(临时都城),计划在此抗金。但由于金军追击,赵构仅在南京停留数月便逃往临安(今杭州),建康最终成为南宋的“陪都”而非正式都城。
13.汪伪政权:历史否定的傀儡政权
1940 年,汪精卫在日本扶持下,于南京建立 “中华民国国民政府”(即汪伪政权),直至 1945 年日本投降。这一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政权,始终未被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承认,且充满卖国行径,是中国历史上的负面符号。绝大多数史学界与官方表述均不承认汪伪政权的都城资格,仅有极少数非正规文献将其纳入“十三朝”,这一说法也因此存在严重争议,未被广泛认可。
结语
如今,漫步南京城,仍能感受到古都历史的气息:六朝博物馆中展出的青瓷、砖画(如《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》),见证了当时的工艺水平;台城遗址公园的残垣断壁,诉说着侯景之乱的沧桑;鸡鸣寺的晨钟暮鼓,延续着同泰寺的佛教香火;秦淮河畔的乌衣巷,虽已不是昔日士族聚居之地,却因唐诗的传颂成为永恒的文化符号。
#六朝古都#
兴泊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